官民認可“平民市長” 百發身后備享哀榮
被稱為“胸懷坦蕩,光明磊落,忠厚仁愛,豁達大度,始終與人民心連心,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、解難題…”的北京市四朝元老常務副市長張百發遺體告別儀式,于2019年7月11日上午9時,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。
張百發是河北省香河縣人,17歲參加工作。1954年,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北京市第一支鋼筋工青年突擊隊,陸續參與了等大型建筑建設。他本從全國勞模走進官場,先后在國家建委,北京市政府任職;2004年退休,2019年7月5日在京病逝,享年84歲。
與百發曾在網球場和莊則棟20周年婚慶時見過幾面。他那張具有“百發版權的笑臉”和京腔大白話的說笑風格,討人喜愛。建筑工人出身的背景,比較爽快的性格及樂于助人肯張羅事的熱心腸(當然也有權)以及他本人待人處事的智慧。
這一切,都形成了在中國政壇這種平民化特色的官員,比較接地氣,有人保,得人緣。他們有很強的實干精神,在政治上又無大的權謀野心,雖有些不拘小節,免不了哥們兒義氣,走個后門,批個條子,在里各級官兒都認;吃點喝點…人們也似乎能理解,不會認真追究到個人的責任。
在莊則棟結婚20周年慶典禮儀式上,百發登臺表演京劇名段,博得場下一片叫好聲
主辦方預估前來悼念的人數較多,預先做好了準備,一早就擺好了便于排隊的隔離柵欄
在廣場等候告別的人群,無處藏身,只好在陽光暴曬下接受考驗,有的甚至足足站了一個小時
在簽到處接觸了一些首都市政建設行業的人,憶起百發,很有感情;充分肯定他對北京城市建設和以及亞運會舉辦,所做出的重要貢獻。不容易!省部級領導能做到一輩子生前身后,有始有終,“個人滿意,群眾滿意,滿意”的也不多…
百發以廣交各界朋友著稱,十分關心文化體育事業發展,特別為京劇,評劇,河北梆子等傳統戲曲的傳承付出了心血。今天前來送別的各界人士,據現場估算有3000人左右;之中許多是文藝體育界人士。一所戲曲學校的孩子們打著橫幅,寫著師生的共同心愿:“百發大爺一路走好”…
從張家口特意趕來的小花臉,身穿孝服為張爺爺送行,感謝他曾經安排自己在長安大戲院登臺演出。
在前來送行的各界人士中,也有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悼念者,語言不通,只是會意點頭。
張百發生前好友、前中國新聞社北京分社社長,北京大學新聞專業博導徐泓教授,對采訪記者表示:“張市長從來用“草根”語言為人民服務,說真話,辦實事,非常值得現在的一些領導學習。”
吊唁者中老年人居多。“今天專門來送老市長一程。”一位白發蒼蒼的八旬老者向記者表示,“上世紀60年代,我們一起在北京搞建筑。他作為青年突擊隊隊長,為人樸實、干活積極、善于聯系群眾。大家說他是‘平民市長‘一點不虛假。”丿
在告別儀式上播放的樂曲并不是北京晚報說的“哀樂低回”而是百發生前喜歡的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(一條大河)的優美旋律。不少人在他的靈前,也像他當年在追悼會一樣,鄭重三叩首,行跪拜大禮。
百發老市長,為官一任,功過全在百姓心中,您做到了善終,一路走好!
劉海先生的感言,文字簡潔,總結到位;對這位新中國建設時期成長起來的工人代表人物做了概括:廣結善緣, 終得善果; 幫人無數, 褒貶為民, 因果不虛, 功果。 愿老領導一路走好,萬古流芳!
從百發后事可以看出,人們強烈呼喚各級領導,不忘“說真話,辦實事,接地氣,平民化,為老百姓利益服務…”的初心。唯此才能“維穩”別無捷徑!
本文相關詞條概念解析:
哀榮
哀榮,指死后辦得很隆重的喪事。語出《論語·子張》:“其生也榮,其死也哀。”
官民
語出:《史記·儒林列傳》:“其治官民皆有廉節,稱其好學。”《后漢書·皇甫規傳》:“每有征戰,鮮不挫傷,官民并竭,上下窮虛。”《明史·職官志三》:“初設四夷館隸翰林院,選國子監生習譯。宣德元年兼選官民子弟,委官教肄,學士稽考程課。”《好逑傳》第二回:“此係朝廷欽賜禁地,官民人等,俱不得至此窺探。”